在使用频率均衡器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乐器声音的调整较为复杂,这是因为一般乐器的声音都具有一定的频率范围,而表现乐器个性的声音则在该范围内的某一点或某一小部分。比如小提琴声音表现在240-400HZ之间;表现小提琴拔弦声的频率范围在1-2KHZ之间;表现小提琴明亮度的声音频率则在7.5-10KHZ之间。这就要求频率均衡器的使用人员能够掌握各种乐器的中心频率 ,表现乐器各种演奏特色的频率点又在何处,就样才能根据不同的乐器 、所处的场合及所表现的题材等来对乐器的个性进行刻画和表现,下表是一些常见的乐器及人声的中心频率范围:
乐器名称
中心频率范围
低音吉它
拔弦声在700HZ-1KHZ
电吉它
响度在2.5KHZ,饱满度在240HZ
木吉它
低音弦在80-120HZ,琴箱声在250HZ,清晰度在2.5KHZ、3.75KHZ、5KHZ
低音吉它
频响在700HZ-1KHZ之间,提高拔弦声为60-80 HZ
低音鼓
低音在60-80HZ,敲击声在2.5KHZ
小鼓
饱满度在240HZ,响度在2KHZ
吊镲
金属声在200HZ,尖锐声在7.5-10KHZ,,镲边声在12KHZ
通通鼓
丰满度在240HZ,硬度在8KHZ
地筒鼓
丰满度在80-120HZ
电贝司
低音在80-25HZ,拔弦力度在700-1KHZ
手风琴
饱满度在240HZ
钢琴
低音在80-120HZ,临场感在2.5-8KHZ,声音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得单薄
小号
丰满度在120-240HZ,临场感在5-7.5KHZ
小提琴
丰满度在240-400HZ,拔弦声在1-2KHZ,明亮度在7.5-10KHZ
大提琴
110-1600HZ,丰满度在300-500HZ
琵琶
110-1170HZ,丰满度在600-800HZ
笛子
440-1318HZ
二胡
293-1318HZ
男歌手
64-523HZ为基准音区
女歌手
160-1200HZ为基准音区
交响乐
8KHZ为明亮度
在调整频率均衡器时还应注意音频范围内各个频率段适宜提升或衰减的部位。
50HZ以下的频点略作提升可以增强声音的震撼力,但过多提升会使声音变得混浊、肥大;
50-300HZ的频率范围一般可在5db以内作提升,这样可以增加声音的丰满度;
300-500HZ的频率范围一般可作3-5dB左右的提升,这样可以增加声音的力度;
800HZ-2KHZ的频率范围一般在6dB以内作提升,这样可以突出某些乐器的声音;
1KHZ以上的频率不宜作过多提升,以免使某些乐器产生金属声;
2-4KHZ的频率范围一般可以用作3dB左右的提升,这样可以增加声音的亮度,但过多提升会使声音尖锐;
5KHZ左右的频率范围主要表现了声音的清晰度,提升的幅度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6-8KHZ的频率范围略作提升可增加声音的层次感,但需注意若提升不当会使扩声系统产生返馈而出现啸声;
10KHZ以上频率的提升应慎重,因为提升过多会使声音产生发破。对刚刚开始使用频率均衡器的使用者来说,可依据自己的听觉来进行频率的调整,一般调整时以听感舒服为宜。
另外,在使用频率均衡器时,若频率补偿不当会使重放声的效果变差,在频率响应的某一段出现峰谷,特别是在3-5KHZ和200-300HZ时,将引起音质的明显变化。在频率响应的低频段和中低频段出现+5dB以上的峰值时,会使音色混浊,甚至出现频率的“嗡”声,中高频段出现峰值时将会有金属声,峰值出现在高频段时将会有“嘶”声。频率响应曲线出现谷时,要在-10dB才会有音质变化。
低频段对声音强度影响极大
超过+5dB时声音会变得混浊不清,严重时出现“嗡 ”声。200-500HZ中低频段决定声音的力度,如超过+5~+10dB声音变得模糊,清晰度下降,下跌-6~10dB时声音缺乏力度而显得单薄,音色硬而窄。1-3KHZ中高频段对明亮度、清晰度和临场感有重要作用,此频段超过+3~+5dB时会使声音变硬,超过+5~10dB 时则会出现金属声,下跌-3~5dB时会使声音失去明亮感,下跌-5~10dB时,声音发闷、不清晰, HZ以上频段是声音特色的反映,如高频6-7KHZ超过+6dB,声音会变得尖锐刺耳,语言中齿音严重,下跌-10dB以上时音色明显变暗。
常见的几种频率调节不当造成的声音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下:
(1) 声音混浊:说明500HZ以下频率提升过度
(2) 声音发闷、不亮:说明2000HZ以上频率衰减过度或2000HZ以下频率提升过度
(3) 声音毛刺:5000HZ以上频率提升过度
(4) 声音单薄:500HZ以下频率衰减过度
(5) 声音缺乏临场感:1000-4000HZ频段衰减过度
(6) 声音发干、发硬:1000-3500HZ频段提升过度+